HarmonyOS鸿蒙Next韦东山移植01-移植RTOS需要做的事

HarmonyOS鸿蒙Next韦东山移植01-移植RTOS需要做的事

  1. 框架
    鸿蒙是一套完整的、普通人可以直接使用的操作系统,跟Windows、安卓、IOS类似。

常见的错误观点是把鸿蒙跟Linux放在一起来对比,这不对:

  • Linux只是一个内核,普通人无法使用
    • 还需要在Linux之上安装各类程序
    • 比如Ubuntu等发行版,它们在Linux内核之上,还有桌面、各类办公软件
  • 鸿蒙支持多种内核:Linux、Liteos(又分为Liteos-a、Liteos-m)
  • 在内核之上,鸿蒙还有各种子系统,在子系统之上又有桌面等软件
  1. 嵌入式软件系统的组成
    我们可以把内核之上的软件,简单称为APP(实际上还可以细分,比如各类子系统、桌面等APP)。
    启动内核,并不复杂,使用U-boot即可。

  2. 移植最小系统要做的几件事

  • 串口相关
    • 打印(只是打印调试信息)
    • 串口驱动(可发可收,APP执行printf时可以从串口打印,所以需要驱动)
  • 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内存管理单元)的设置: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
  • 完善中断子系统
    • 提供系统tick时钟
    • 为串口驱动实现基于中断的读取字符函数
  • 实现存储设备驱动程序
  • 在存储设备上烧录文件系统

3.1 串口相关
与Linux的串口驱动相比,鸿蒙的串口驱动极大简化了。
对于输出:不使用中断,直接使用查询方式输出。
对于输入:使用中断,我们只需要提供底层硬件相关的代码。
要注意:使用的是虚拟地址。

3.2 MMU设置
MMU有2大功能:

3.2.1 权限管理

  • 比如可以把进程A、B的地址空间完全隔离开,它们互不影响
  • 写得差的进程、有恶意的进程,不能影响到其他进程
  • 用户程序、内核地址空间完全隔离开:不允许用户直接访问硬件

3.2.2 地址映射
使能MMU后,CPU发出的地址被称为"虚拟地址",它不是直接发送给硬件,而是发给MMU
MMU根据页表

  • 进行权限判定
  • 转换为物理地址,发给外设

运行app1时,CPU发出的addr,通过MMU映射到paddr1;
运行app2时,CPU发出的同一个addr,通过MMU映射到paddr2;
虽然app1、app2使用的地址相同,但是对应的内存不同,如下图:

3.3 中断子系统
操作系统跟单片机程序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任务,也就是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同时,对人类来说是这样的,多个程序好像可以同时运行,实际上它们是轮流运行。

3.3.1 操作系统"同时"运行多个任务
轮流运行:

3.3.2 串口接收数据的中断
使用串口接收数据时,如果使用"查询"方式,低效并且费电。
一般都使用中断方式。

3.4 存储设备的驱动程序
板子上一般都有EMMC、SD/TF卡、Nor Flash、Nand Flash等存储设备。
Nor Flash、Nand Flash的驱动程序相对简单,但是这些设备比较少见了。
而EMMC、SD/TF卡的驱动程序又太复杂,足够出一个专题了。
我们聚焦在最小系统的移植,先把流程走通:用内存来模拟Flash。

3.5 根文件系统
光有存储设备还不行,上面需要有文件:这就是根文件系统。
一个程序要能运行,除了你写出的程序本身,还需要其他库,比如printf就不是你写的,它在库文件里。
根文件系统里会有这些内容:

  • 程序
  • 配置文件
  • 用户数据(可选)
  • 驱动程序(可选)
  1. 想做更多
  • 为有更好的人机交互可以移植LCD、触摸屏驱动
  • 为了方便开发,移植EMMC驱动、网卡驱动
  • 要接各类外设,还需要I2C、SPI、GPIO、UART驱动
  • camera、声卡驱动

更多关于HarmonyOS鸿蒙Next韦东山移植01-移植RTOS需要做的事的实战教程也可以访问 https://www.itying.com/category-93-b0.html

10 回复

流程图给个赞,帮助理解了。

更多关于HarmonyOS鸿蒙Next韦东山移植01-移植RTOS需要做的事的实战系列教程也可以访问 https://www.itying.com/category-93-b0.html


看来楼主是大佬,能把这个写的这么明白。

看完感觉受益匪浅,楼主我要催更了。

之前一直觉得操作系统是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居然不是!看来我还是没体验到精髓啊。

一直想不明白为啥要驱动,看了你这个明白了。

总是好奇CPU发出的地址去哪了,原来是直接发送给硬MMU了

哇,随便点开一篇文章都有收获,要是楼主出系列的话一定支持!

看标题这架势是要弄一个系列吗?欢迎欢迎呀。

移植RTOS到HarmonyOS鸿蒙Next需要完成以下步骤:

  1. 硬件适配:确保RTOS能够识别并操作目标硬件,包括处理器、内存、外设等。

  2. 内核接口适配:将RTOS的内核接口与HarmonyOS的内核接口进行适配,确保任务调度、中断处理、内存管理等核心功能能够正常运行。

  3. 驱动移植:将RTOS的驱动程序移植到HarmonyOS,确保硬件设备能够被正确识别和操作。

  4. 系统服务适配:将RTOS的系统服务(如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等)与HarmonyOS的系统服务进行适配,确保系统功能完整。

  5. 应用框架适配:将RTOS的应用框架与HarmonyOS的应用框架进行适配,确保应用程序能够在新的系统上运行。

  6. 调试与测试:完成移植后,进行全面的调试和测试,确保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符合预期。

  7. 文档更新:更新相关文档,记录移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便于后续维护和升级。

以上步骤是移植RTOS到HarmonyOS鸿蒙Next的基本流程,具体操作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移植RTOS到HarmonyOS鸿蒙Next时,首先需要确保RTOS的硬件抽象层(HAL)与鸿蒙的硬件平台兼容。接着,配置RTOS的任务调度、内存管理和中断处理机制,以适应鸿蒙的多任务环境。然后,实现RTOS与鸿蒙内核的接口,确保两者能够协同工作。最后,进行系统测试,验证移植的稳定性和性能,确保RTOS在鸿蒙平台上能够高效运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