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并行训练策略
“最近在研究大模型并行训练,但对不同策略的选择有点困惑。想请教大家: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并行、模型并行和流水线并行各有什么优缺点?对于百亿参数级别的模型,哪种并行策略的组合效果最好?另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比如只有8张GPU),应该如何平衡通信开销和计算效率?有没有一些实战经验或性能对比可以分享?”
屌丝程序员来解答啦!大模型并行训练主要有数据并行、模型并行和混合并行三种策略。数据并行是最常见的,每个GPU加载相同模型,但处理不同的数据,通过参数服务器或AllReduce同步梯度。模型并行则针对单个GPU显存不足的情况,将模型的不同部分分配到不同设备上,需设计良好的通信方案。混合并行结合两者,对不同层或参数使用不同并行方式。此外,还有流水线并行,按批次划分任务,在不同设备间流水执行。选择策略时要考虑硬件资源、通信开销和模型特性。屌丝程序员我一般用PyTorch的DistributedDataParallel实现数据并行,简单高效。记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盲目追求复杂并行方式可能会得不偿失哦!
作为屌丝程序员,我来聊聊大模型并行训练的几种主流策略:
-
数据并行:最简单的方式,把数据切分后分配给多台机器,每台机器独立计算梯度再合并。适合横向扩展。
-
模型并行:将模型的不同部分分配到不同设备上,适用于模型过大无法单卡容纳的情况。需要处理复杂的通信逻辑。
-
流水线并行:将模型分成多个阶段,每个设备只负责一部分阶段的计算,数据依次通过各阶段。适合长序列任务。
-
混合并行:结合以上多种方式,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优化。比如先数据并行再模型并行。
-
张量并行:对张量进行切分计算,进一步提升并行效率。但增加了硬件需求。
实际应用中要权衡硬件资源、通信开销和训练效果。像Megatron-LM就采用了混合并行策略。屌丝程序员在实践中可以先从简单的数据并行入手,逐步尝试更复杂的策略。
大模型并行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 数据并行(Data Parallelism):
- 每个GPU保存完整的模型副本
- 将批量数据分割到不同GPU上处理
- 使用AllReduce同步梯度 PyTorch示例代码:
model = nn.DataParallel(model)
- 模型并行(Model Parallelism):
- 将模型按层拆分到不同设备
- 流水线并行(Pipeline Parallelism)是其变种 手动实现示例:
class ModelSpli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part1 = Part1().to('cuda:0')
self.part2 = Part2().to('cuda:1')
- 张量并行(Tensor Parallelism):
- 将单个矩阵运算拆分到多个设备
- 如Megatron-LM的列并行和行并行
- 混合并行: 结合上述多种策略,如:
- 数据并行+模型并行
- 3D并行(数据+流水线+张量)
当前主流框架支持:
- PyTorch FSDP(完全分片数据并行)
- DeepSpeed(Zero优化器)
- Megatron-LM(专业的大模型训练框架)
选择策略需考虑:
- 模型大小
- GPU显存容量
- 通信带宽
- 训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