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onyOS鸿蒙NEXT应用元服务布局优化法合理使用渲染控制语

HarmonyOS鸿蒙NEXT应用元服务布局优化法合理使用渲染控制语

合理控制元素显示与隐藏

控制元素显示与隐藏是一种常见的场景,使用Visibility.None、if条件判断等都能够实现该效果。其中if条件判断控制的是组件的创建、布局阶段,visibility属性控制的是元素在布局阶段是否参与布局渲染。使用时如果使用的方式不当,将引起性能上的问题。

对于不同的场景下,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段,根据性能或者内存要求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

  • 只有初始的一次渲染或者交互次数很少的情况下,建议使用if条件判断来控制元素的显示与隐藏效果,对于内存有较大提升。
  • 如果会频繁响应显示与隐藏的交互效果,建议使用切换Visibility.None和Visibility.Visible来控制元素显示与隐藏,提高性能。

通过对一个复杂的视图结构,例如以下示例代码中,对包含100个Image组件的Column容器进行显示与隐藏控制,分别采用if条件判断和visibility属性的方式进行控制。

Row() {
    Text("Hello World")
    if(this.visible) {
      Column() {
        ... // 100个Image组件
      }
    }
}

通过visibility属性控制的示例代码如下:

Row() {
    Text("Hello World")
    Column() {
      ... // 100个Image组件
    }.visibility(this.visible?Visibility.Visible:Visibility.None)
}

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下,分别测试在初次加载页面,以及改变状态变量this.visible的值来修改显示隐藏的情况下,通过Profiler工具抓取的布局时Measure、Layout以及组件创建的时长。

在初次加载的情况下的测试结果如下:

对比指标 if判断条件为true if判断条件为false Visibility.Visible Visibility.None
组件创建时间 13.67ms 3.83ms 13.38ms 13.26ms
Measure 2.83ms 0.92ms 2.58ms 2.24ms
Layout 3.79ms 0.30ms 2.14ms 0.39ms

说明

以上数据来源均为版本DevEco Studio 4.0.3.415、SDK 4.0.10.9条件下测试得到,不同设备类型数据可能存在差异,测试数据旨在体现性能优化趋势,仅供参考。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

通过if条件判断控制显示与隐藏的方式:

  • 对比判断值为true和false时,初次加载过程中Measure、Layout时间明显存在区别,并且从组件创建时间可以判断,加载时会根据初始值判断是否创建对应组件内容。
  • 当条件为false时,对应的组件内容不参与创建、Measure和Layout阶段。

通过visibility控制显示与隐藏的方式:

  • 在初次加载时,无论visibility的值为Visibility.None还是Visibility.Visible都会创建对应组件内容。
  • visibility属性控制的是Measure和Layout阶段,当visibility属性为Visibility.None时,对应的组件不参与Layout。

在切换显示状态的情况下的结果如下:

对比指标 if判断条件为true if判断条件为false Visibility.Visible Visibility.None
组件创建时间 13.67ms 3.83ms \ \
Measure 3.10ms 0.13ms 0.19ms 0.10ms
Layout 1.64ms 0.60ms 0.27ms 0.07ms

说明

以上数据来源均为版本DevEco Studio 4.0.3.415、SDK 4.0.10.9条件下测试得到,不同设备类型数据可能存在差异,测试数据旨在体现性能优化趋势,仅供参考。

在切换显示状态的情况下:

  • 使用if条件判断切换显示时,组件会因为条件改变而判断是否参与创建、布局过程,切换过程会出现较大的Measure的性能消耗,原因是创建了新的组件,重新进行了Measure和Layout的过程。
  • 使用visibility的情况下,无论是否隐藏,组件在初次已经创建完成,并一直都存在组件树上,不会出现组件重新创建的过程,并且在Measure和Layout阶段的性能消耗比使用if/else的方式性能小很多,原因是组件的计算在首帧时已经计算过,不需要重复计算。

综上所述,在控制组件显示与隐藏时,建议遵循以下原则来选择使用控制方式:

  • 在对性能要求较高,并且会频繁切换元素的显示与隐藏的情况下,应该避免使用if条件判断,而改为通过visibility的属性控制,这样在切换Visibility.None和Visibility.Visible时,可以省去组件创建的时间,直接进入渲染过程。
  • 如果组件的创建非常消耗资源,且不会立即使用,也并非频繁切换交互的情况下,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时,可以通过if/else来进行内容的显示与隐藏控制,来达到懒加载的效果。

本文主要引用整理于鸿蒙官方文档


更多关于HarmonyOS鸿蒙NEXT应用元服务布局优化法合理使用渲染控制语的实战教程也可以访问 https://www.itying.com/category-93-b0.html

3 回复

优先使用visibility的场景

  • 元素需频繁切换显示状态(如按钮控制的显示 / 隐藏)。
  • 组件创建成本高,但需保留状态(如表单输入框、动画状态)。
  • 示例:动态显示 / 隐藏的筛选栏、折叠面板。

优先使用if条件判断的场景

  • 元素仅需初始渲染或低频交互(如引导页提示、一次性加载的复杂模块)。
  • 需懒加载资源消耗大的组件(如包含大量子组件的容器),避免内存浪费。
  • 示例:权限控制的管理功能入口、特定条件下才显示的高级设置项。

更多关于HarmonyOS鸿蒙NEXT应用元服务布局优化法合理使用渲染控制语的实战系列教程也可以访问 https://www.itying.com/category-93-b0.html


HarmonyOS NEXT应用元服务布局优化可通过合理使用ArkTS渲染控制语法实现。主要方法包括:

  1. 使用条件渲染语句@if/@else动态控制组件显示;
  2. 利用循环渲染@for提升列表类布局性能;
  3. 通过@Link实现组件间高效状态共享;
  4. 采用@State管理局部组件状态变更。

注意避免嵌套过深的控制语句,大数据列表建议配合LazyForEach使用。这些语法基于ArkUI声明式编程范式,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UI重建。

在HarmonyOS NEXT中,合理使用渲染控制语句对应用性能优化确实很关键。根据测试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if条件判断适合初始渲染或低频交互场景,能减少内存占用,因为条件为false时不会创建组件。但频繁切换会导致组件反复创建/销毁,带来较大性能开销。

  2. Visibility属性更适合高频交互场景,组件始终存在只是控制是否参与布局渲染。切换时性能损耗小,但会持续占用内存。

具体选择建议:

  • 对性能敏感且频繁切换的UI元素(如弹窗、菜单)使用Visibility控制

  • 对复杂但不常用的组件(如条件触发的复杂视图)使用if条件实现懒加载

  • 简单组件根据实际场景选择,差异不大

开发者应根据具体场景的内存和性能需求权衡选择,官方测试数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回到顶部